城市定位有自己需要遵循的邏輯。站在“兩個一百年”奮斗目標歷史交匯的路口,淮安市委結合謀劃淮安“十四五”發展,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和內在邏輯,綜合城市區位、能級、產業、形象、趨勢等多種因素,科學確立了“綠色高地、樞紐新城”的城市發展定位。如何把“規劃圖”變成“施工圖”,我們亟待“往下落一個層次”,進一步確立落地方向,明晰突破路徑。
淮安城市定位的確立 根本在于找準自身特色優勢
相比于蘇南等發達地區,資源和空間是淮安未來一段時期發展的優勢所在,而資源方面最大的優勢在生態,空間方面最大的優勢在區位。
——淮安最大資源優勢在生態。在綠色發展成為時代潮流和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大背景下,綠色生態的資源優勢日益凸顯?;窗泊蟮厮暮哟┏?、五湖鑲嵌,被稱為“漂浮在水面上的城市”,全市水域面積占1/4,森林面積占1/5,濕地資源占1/5,其中,洪澤湖濕地是全國濕地生態系統重點保護區域。一直以來,我市堅持把綠色生態作為最稀缺資源、最寶貴財富和最大后發優勢,大力推動綠色、循環、低碳發展,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綠色生態名片的打造已初見成效,特別是淮安土地開發強度小、污染負荷低、生態承載力強,是全省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功能區,為下一步發展留下了相對充裕的生態空間。
在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大背景下,面對未來幾年區域競爭格局,淮安要在新一輪區位競爭中脫穎而出,在全省高質量發展考核中考出好名次,絕不能照搬蘇南發展模式,也不能始終“排隊站”“跟隊走”,只做產業梯度轉移的被動接受者、發展上的跟隨者,必須充分發揮綠色生態這一最大稟賦,擺脫傳統路徑依賴,將綠色發展作為最亮的特色、最強的優勢,全力打造宜居宜業、近悅遠來的“綠色高地”。
——淮安最大空間優勢在區位?;窗矃^位優越獨特,蘊含極大后發優勢,地處國家南北地理分界線,既是蘇北幾何中心,也是江蘇省的重要交通樞紐、長江三角洲北部地區的區域交通樞紐,具有通江達海、融南匯北的優勢,歷史上就是漕運中心、鹽運要沖、“南船北馬、舍舟登陸”樞紐之地,半徑300公里內輻射人口超過1億,發展腹地和支撐市場十分廣闊。
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,發展樞紐經濟、建設樞紐新城,是新時代背景下淮安順應大勢、加快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抉擇,我們完全可以充分發揮淮安和合南北、連接東西這個最大的空間優勢,著力構建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,全力發展樞紐經濟,加快變地理幾何中心為區域交通中心,變交通流量為經濟流量,有效改變城市依賴產業空間布局發育成長的傳統模式,實現換道超車、后發先至,重構蘇北經濟版圖。
淮安城市定位的落地 關鍵在于揚優成勢
區域競爭中找準發展定位,必須揚長避短、揚優成勢。于城市發展,無論是生態優勢還是區位優勢都是潛在的,只有將這兩大優勢與新出現的發展機遇融合好,才能夠發生“裂變效應”,提升發展質效和標識度,創造發展特色亮點,進而讓“潛在優勢”轉化為“差別競爭優勢”。
——以綠色發展提升彰顯生態優勢,構建完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,打造美麗城鄉環境,建設生態和諧宜居宜業幸福家園。始終堅持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,扛起綠色擔當、展現綠色之美、發揮綠色價值、共享綠色福祉,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“綠色高地”。以“生態興則文明興”的歷史觀打造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。把綠色生態作為最大底色,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,以環境保護和治理為前提,依托“一區兩帶”的“綠三角”地理優勢,加快創建國際濕地城市,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。以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”的系統觀打造“美麗江蘇”樣板區。把美麗作為追求,下大力氣推動生態環境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,充分彰顯自然生態之美、城鄉宜居之美、人文特色之美、文明和諧之美、綠色發展之美,讓美麗淮安美得有形態、有韻味、有溫度、有質感,成為“強富美高”最直接最可感的展現,成為淮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鮮明底色。以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發展觀打造綠色發展實踐區。把綠色產業作為最強支撐,旗幟鮮明走經濟生態化、生態經濟化之路,著力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、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轉變,找到疫情常態化狀態下的高質量發展之路,打造全國知名的生態經濟高地、綠色發展示范區,展現習總書記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現實模樣。以“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”的民生觀打造綠色生活展示區。把綠色生活作為最優導向,把綠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,以低碳城市建設為契機,大力倡導綠色環保節約理念,鼓勵引導居民培育形成綠色生活方式,讓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;把綠色變革作為最活機制,建立完善綠色發展新機制,最終讓綠色發展惠及民生福祉。
——以樞紐發展激活做強“腹地”優勢,構建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,大力發展樞紐經濟,讓淮安真正成為“流量”超大、活力四射、魅力十足的創新創業樂土。堅持做優“平臺”載體,以優化經濟要素時空配置為手段,吸引各種“流”在淮安大進大出,重塑產業空間體系,全面提升淮安發展能級,打造名副其實的樞紐新城。以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為基礎,進一步暢通樞紐新城脈絡。針對存在的“堵點”和瓶頸制約,扭住規劃建設“牛鼻子”,找準發力點和路線圖,加快補齊航空、高鐵、內河航運、公路等建設短板,打造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。以集聚產業項目為導向,進一步打造樞紐產業集群。當前,國家和省重大戰略對淮安的樞紐定位都有眾多的支撐,淮安在鞏固全國公路運輸樞紐地位的基礎上,應加快打造航空貨運、高鐵客貨運、內河航運三大樞紐體系,著力構建面向國際的航空貨運網絡、聯通全國的高鐵客貨運中心、淮河生態經濟帶及淮海生態經濟區對接上海、連云港港口體系的水路開放窗口和航運物流中心,因地制宜發展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偏好性產業,推動臨空經濟、高鐵經濟、臨港經濟等成為新增長點。以建設集疏高效的樞紐平臺體系為支撐,進一步吸引“流”要素向樞紐集聚布局。積極拓展交通樞紐聚流輻射功能,以“樞紐+”為核心,構建物流信息平臺、云倉服務平臺、電子商務平臺等科學高效的樞紐經濟服務體系,完善多式聯運服務網絡,打造“大宗商品集散樞紐”“區域消費倉配樞紐”“食材供應鏈樞紐”等新型樞紐集散平臺,加快形成快速、便捷、低成本的現代物流體系,健全完善支持樞紐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,推動各類要素資源向淮安集聚布局,在更高層次上優化市場配置,更好凸顯輻射引領和示范帶動作用。
“綠色高地”與“樞紐新城”是相互作用、互相支撐的一個整體。綠色體現著新發展理念,是面向現代化建設的方向盤,決定著駛向何方;樞紐代表著新發展動能,是面向現代化建設的發動機,影響著行駛速度,二者共同引領淮安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。兩者從不同角度共同發力、相互融合,必將形成推動淮安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,引領和推動淮安加快現代化建設進程,盡快展示建設好“周總理家鄉”的現實模樣。(因版面所限,《淮安日報》刊載時作了刪節。)